環境社會學課程綱要(研究所一年級上學期)

授課內容主題:
1.社會學與環境議題(2週)天下雜誌社(1996):《環境台灣》,紀錄片。
劉翠溶(1995):“漢人拓懇聚落之形成:台灣環境變遷之起始”,收於《積漸所至:中國環 境史論文集》,劉翠溶、伊懋可主編,(台北:中央研究所經濟所),頁295-347。
2.環境運動與環境正義─理論與實踐(2週)
理論部分:紀駿傑(2001):“邁向多元的權利與平等觀:社群權、自然權與代間正義”,收於《台灣大學社會學刊》,第29期,頁185-212。
實踐部分:公視(2000):《人民的聲音:環保運動篇》,紀錄片。
3.遨遊於網路世界中的環境社會學(1週討論;1週閱讀,英文資料為主)
分組主題應包含:農業、能源、環境運動、廢棄物、人口、婦女及永續經營等六大項。
4.戶外教學(2週)
5.專家討論(1週)
6.分週由學生、老師討論課程(6週)
7.人與社會的互動─回顧與前瞻(2週)
田園主義Globalization天人合一Thinking and Environment。
王俊秀(民83)環境社會學的出發。第十章:環保社會力:觀念及策略。


主要教科書:
1.王俊秀(民83)環境社會學的出發─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。台北:桂冠
2.Yearley,S.(1996)Sociology, 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, UK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3.Hannigan, J.A.(1995)Environmental Sociology: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, London:Routledge.
4.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(1992)《我們共同的未來》,(台北:台灣地球日出版社)。
5.陳玉峰(1997)《人文與生態》,(台北:前衛出版社)。
6.曾華壁(2001)《人與環境:台灣現代環境史論》,(台北:正中書局)。
7.葉俊榮(1999)《全球環境議題:台灣觀點》,(台北:巨流出版社)。
8.蕭新煌、蔣本基、劉小如、朱雲鵬(1993)《台灣2000年》,(台北:天下出版社)。

上課方式:閱讀、發表、討論、參觀、訪問